北川,一座新羌城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碉楼,淡雅素洁的新居,白石兀立的屋顶,高高飘扬的彩旗,络绎不绝的游人……那是美丽的诉说、活力的展现、希望的昭示。走过3年,北川,倒下的老城永远定格,“悲哀”的词汇写进历史,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
青川,曾经天崩地裂的大山沟,如今满目青翠绿透心。茶叶、核桃、油橄榄、山珍食用菌……“山地资源”正让老百姓的腰包快速鼓起来。
水磨,汶川一个不起眼的乡镇,如今“人居共山水一色,经济与文化齐飞”,近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并成为全国4A级景区。
温暖的新生,一处处汇聚起来,便是波澜壮阔、足以载入中华民族复兴史册的伟大工程。
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在祖国的怀抱里,四川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豪迈走上振兴路的壮丽篇章。
“不怕流血和流汗,重建干得没遗憾”
——党和人民意愿高度一致,确保重建又好又快
一幅幅催人奋进的重建画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党的意愿和人民群众的意愿高度统一,灾区在祖国的怀抱中重生。重建奇迹,折射出党的领导力、社会的动员力、群众的创造力。
“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民生为先的积极实践,成为恢复重建中最有效的社会动员。
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心系灾区、亲临一线,深入考察,鼓舞民心。
全国部级领导600多人次、厅级领导9000多人次,脚步叩响灾区。
灾区群众说:“他们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分忧解难,给我们生活的新希望。”
“一省帮一重灾区,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18个承担四川援建任务的省市迅速行动,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前往灾区调研,制定、实施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来自对口援建省市的20余万名建设者们,用真情和行动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河北人,在对口援建中与四川人共担风雨,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人才送到平武县;都江堰人看到的,是“没有你我,只有我们”的上海援建精神;“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是江苏援建者的行动指南……
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1/4用于恢复重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震后,中央政府投入的重建资金约为2200亿元,对口省市投入760多亿元。
一个个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科学举措,生动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在重建中新生的强烈愿望,唤起了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创造力。
大地震让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遭受灭顶之灾,双目失明的村党委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站在垮塌的大山前发誓:“3年再造新宝山!”
宝山村随即打响自救自强的攻坚战:实地踏勘、调查村民建房意愿、确定统规自建点、规划新产业……在重建领导小组成员的亲力亲为下,全村建成13个各具特色的聚居点,集“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于一体。
宝山村重新站立,起跳摸高。地震中,宝山村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但是,2010年,宝山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5.15亿元,人均收入20058元。
2009年9月28日,四川大发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书记刘奇葆专程看望贾正方,考察宝山的灾后重建工作,称赞“宝山村人坚强不屈的精神了不起”。
2008年夏,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含泪写下:“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2010年8月,安县乐兴镇青龙村村民满怀豪情写下“不怕流血和流汗,重建干得没遗憾”。这两条同是写在农房上的标语,既体现了灾区群众从悲壮到豪迈的心路历程,更是党的意愿和灾区群众意愿高度统一的真实写照。
重走灾区,无论在汶川、北川、青川,也无论在高山还是平原,处处都能看到敢闯敢干、你追我赶的重建场景,建设者的激情,像烈焰一样燃烧,为的是让重建步伐快些、再快些,早日让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走进安县黄土镇方碑村,“土专家”刘高明正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大棚蔬菜。村支书李付军说:“震后群众最缺钱,村里想搞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把每家每户串起来,我想找几个外出打工的能人回来挑头,几个电话打出去,3天人员到齐,一月大棚成排。灾后的村民,真是一呼百应,干事心气特别足。”
——走进汶川县阳光小区,优美的环境透着安宁与和谐。“这可是老百姓从心窝子里抠出来的地!”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震后汶川平地稀缺,政府规划的安置小区用地上有382座坟茔,开始当地干部和援建方都捏着一把汗:动祖坟老百姓还不跟你拼命?然而,与政府同心,为重建让路,早已成为群众的共识,不到50天,空地就腾出来了。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3年重建,史诗般的篇章,世界性的壮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承载的是党和群众的共同心愿。
灾区的物质重建取得巨大的成就,昔日满目疮痍的岷江河谷,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在虎兔年交接之际,汶川县映秀镇政府举行了千人坝坝宴,180张桌子上摆满了板鸭、回锅肉、石磨豆花……村民们享受着幸福,欢庆乔迁之喜,开始新的生活。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杨和军说:“搬进新家,家里彩电、冰箱、空调啥都有!”
北川新城建设,花了不到3年时间,3万大军昼夜轮班激战,180多万平方米、700多幢各类建筑矗立,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市政设施齐全,超过2平方公里的城区公园绿地、7万多棵树木展现生机……
新北川家园已成。3年前的一大片河滩地,如今变成了“城建工程标准、抗震精神标准和文化遗产标志”。
震前工业规模弱小的安县,如今已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建起面积达60余平方公里的省级工业园。
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速的历史新高,全省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大发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书记刘奇葆深有感触地说,3年重建,四川广大灾区,群众信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坚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紧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好、威信更高了。
“重上富裕路,一个不能少”
——产业集聚发展,整体提高灾区群众的致富水平
“产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产业的集聚发展,是整体提供群众致富水平的关键。”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重上富裕路,一个不能少”……这些在大山深处都能见到的标语口号背后,是灾区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新思路、真感情。
四川在灾区重建中,新批准和建设了一批省级产业园区,与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合作,规划建设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灾区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也在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
经济重振,产业重兴,各地高招迭出。
政府抓龙头,群众手拉手——
“我们按有机蔬菜标准生产的‘折耳根’,这几天通过空运卖到上海,一斤要卖30元”,4月26日,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负责人介绍。放眼都江堰市,由上海和当地在12个乡镇共同打造的“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示范点,串成一条绿色项链,村村户户受益。
“五一”小长假,彭州小鱼洞镇太子村村民杨再祥家里迎来许多客人。有人想租下他的二楼,租金每年10万元,杨再祥婉言谢绝了。“太子村的木结构住房,将会打造成风格统一的‘太子村寨’,单打独斗,毕竟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太子村寨”,共同做大旅游产业,成为太子村的产业发展思路。
青川县栽培椴木黑木耳历史悠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青川将黑木耳的生产作为全县的产业龙头来抓,以此带动受灾群众走上致富路。县长陈正永说,全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行机制,与1.2万农民签订2.23万亩木耳、天麻种植合同,涉及桥楼乡、三锅乡、茶坝乡等6个乡镇,“去年农民增收,仅木耳产业一项,就由震前的90元上升到280元”。
青川黄坪乡枣树村,在重建中声名鹊起,如今,村美,业兴,家家户户日子红火。当地政府鼓励村民多种枣树、核桃、银杏等特色树,又因地制宜发展跑山鸡。目前,206户村民人均1.4亩的茶园正进入盛产期,户均1.5亩的果园和年出栏5万只的土鸡养殖小区也已建成。
江油市,万亩农业公园亮了山坡,乐了乡亲。在新安镇黑滩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山梁上,果树漫山遍野。“如今,我们已经建成1600亩梨、500亩葡萄、1800亩猕猴桃的生态主题公园。”新安镇党委书记杨旭光说。
4月的绵竹,草长莺飞。金花镇玄郎村10多家农家乐的老板都忙得不亦乐乎。地震后,结合沿山开发战略,这个异地安置的村庄里已形成一批农家乐,成为绵竹沿山农村旅游的新亮点。
既能集中引导,又能自主发展——
平武县平通镇在重建中引进的香叶尖茶叶公司,集中租用拱桥、大坝、团碑、明阳4个村的农民3000多亩茶叶地,免费为农民培训新技术,让农民进园区打工挣钱。3年后,按照协议,这些土地将全部退还农民自己耕种,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茶叶。平通镇镇长刘玉成说:“到那时,农民有技术,家里有土地,施展的空间大,挣钱的主动性强。这个做法叫‘土地代管’,更适合我们山区。”
绿色农业为灾区边远村寨农民致富铺路,理县处处是增收的“好风景”:
古尔沟村有59家农户,靠着集体牧场和电站股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全村老少夏天接待观光旅客,秋天收获蔬菜瓜果。村委会主任康元斌介绍,59户居民现在光是汽车就有60多辆。
海拔近3000米的甲司口,是朴头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村民结合灾后重建,建起“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节水灌溉、营养盘育、测土配方,种植大白菜走上了绿色精品农业之路。
3年来,成都做大做强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特色制造业等,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97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79个农业重建项目运行。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只要有意愿就能找到就业门路。
四川灾区产业发展迅速恢复,新建了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截至目前,四川地震灾区已累计开工工业企业、旅游、文化设施、金融服务业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4940个,占产业恢复重建任务的99.02%。
“重建无死角,民生不落项”
——全新的服务体系,提升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4月27日,北川中学举行春季运动会。16片塑胶篮球场上,30多个班级捉对厮杀,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
蓝天白云下,重建后的北川中学灰砖白墙,朴实无华,沉稳内秀。深埋在这座校园地下的,是钢筋混凝土构筑、地基深度超过地上建筑的坚实防线。告别伤痛之后,新北川中学已与快乐、健康、幸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重建无死角,民生不落项”,3年来,让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重建理念贯穿始终;今天的地震灾区,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跨越提升,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
“不用买病历吗?在哪里划价呢?”第一次走进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市民刘达成有点“找不着北”。“您的病历已经在就诊卡里了,拿卡直接到药房取药吧。”导医笑容可掬地说。
不仅有5000多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上海交大瑞金医院还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设置了固定式双向卫星网络,用于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教学合作交流等服务。“听说有些设备比瑞金医院目前用的还要先进!”写在刘达成脸上的,满是欣喜。
让灾区百姓欣喜的,远不止这些。
灾后重建决胜的2010年,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和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有了飞跃。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进崇州市三郎镇欢喜村,远远听见喇叭里正在广播村务。漂亮的新居围合着一个宽大的广场,几个孩子正在健身器材上玩耍,一片笑语欢声。
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原来住在山上的高长松一家5口,在山下分到了房子。“住进新房子,赶集不用再走羊肠小道了。”高长松一脸满足。新村子不仅交通方便了,卫生站、文化广场、垃圾收集站,以及集劳保、村务、计生于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也一应俱全。
4月29日,位于新县城的北川图书馆里,馆长李春正带领工作人员忙着给新书配书标、书签。“目前,我们已经完成4万册图书的编目工作。照这样的速度干下去,到5月12日,我们基本可以向公众开放期刊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
硬化道路进村入户,光纤、太阳能遍布农家……硬件提升的同时,灾区公共服务的“软件配套”及时跟进。从社会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到科学防灾减灾体系的日趋完善,一整套服务体系在灾区形成,大大提升了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还需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从2009年8月开始,德阳市罗江县结合灾后重建启动“幸福家园”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多种公民素质培训,“创新管理”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罗江县充分培育和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民主管理推动环境建设。在农村,每镇有1到2名“幸福调解员”,每村都设有村民议事委员会;在城区,通过业主委员会,发动业主进行环境治理和维护,在全县58个老居民小区全面探索新型小区管理方式。过去管理混乱、卫生“脏乱差”的“德信佳苑”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一个花园式小区。
震后的四川,山河破碎,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一下雨,干部就上岗;一下雨,干部就不睡觉”,成为震后各级基层干部的常态。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对老百姓的安危想得细、想得远,“人人都是监测者”的密集防灾减灾体系已经织就。
地震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防灾减灾培训的触角不断向下延伸,经乡、镇直抵村一级,并直接选择有隐患的安置点进行培训。
3年来,灾区防灾减灾装备进一步充实和更新。政府出钱购买锣、鼓、扩音器、对讲机、手电筒配备到村。汛期来临之前,重灾区各县、乡、村专门组织群众实战演习,公安、国土、交通、水利、气象等职能部门联动,构成了防灾的合力。
在民生这一“必答题”环节,灾区百姓齐齐亮出高分——今年初,四川省统计局对绵竹、江油、青川、汶川4个极重灾县市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九成地震灾区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1年的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公共服务的数据令人称道——
教育总投入5亿多元,按照8度抗震设防标准,完成15万平方米校舍维修加固,建成14.6万平方米的教师安居住房;
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累计保障28万人次,1476名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据统计,四川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县,重建后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6大类公共服务项目为19687个,比重建前增加7674个,平均每县增加196个。39个县的公共服务项目运行费用,从2007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多亿元。
灾区就是考场,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百姓生命权利的尊重,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
——高起点大跨越,着眼长远科学发展
走出阵痛的灾区,目光投向未来。
“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这条红色巨幅标语,高耸在宽阔的辽宁大道一侧,正在紧张建设的安县工业园区预示着崭新的明天。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鼎豪情满怀:“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医药制造两个百亿产业,建成百亿特色产业园区。”
抢抓机遇,挑战未来,灾区各地紧锣密鼓。
5月8日,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投入使用。这个总投资约100亿元、设计日均旅客发送量20万人次的西部最大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建设完成。
去年5月12日,成都至都江堰的高速铁路通车,从成都到青城山景区乘车只需40分钟。一年来,被列为成都市灾后重建“1号工程”的成灌快铁,日客流量从最初的几千人到目前的1.2万人,最高纪录超过5万人。
地震后16天内决策、3年建设期只用了16个月的成灌快铁,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速度的奇迹。
这就是四川地震灾区交通建设的速度。震后3年来,四川交通建设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时期。震后开工铁路3800多公里,成兰铁路、成贵铁路、成西客专等24个铁路工程开工,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达6800多公里。高速公路震后开工3137公里,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近6000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投入使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川人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的千年夙愿正加速变为现实。
“因为上海援建的蒲虹公路和飞虹路,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路’历史不再,景区内的道路交通更加畅通了。”都江堰市虹口乡旅游办公室的骆强说。3年来,一条条灾后“新生”的道路,搭建起灾区群众通往美好新生活的“捷径”。
高位发展的不只是道路。
青瓦、楼阁、飞檐、流水,清一色古朴典雅的川西民居,如今的汶川水磨镇,早已不是原先那个充斥着粉尘、黑烟与污水的样子。
地震之前,水磨镇是阿坝州主要的工业园区,全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超过60家。“以前出门就是乌烟瘴气,现在看到的则是蓝天白云。”住在水磨镇禅寿老街的宋祥丽感受到了空气环境的变化,也尝到了发展方式转变的甜头。地震前,她在一家冶金厂工作,工作环境欠佳,收入也不算高。禅寿老街修好后,她用自家房子开了一家饭店,主营四川风味“麻辣鱼”,随着到水磨镇观光游客的增加,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川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高起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重装之都”德阳市,震后着力发展清洁能源,连续两年跻身“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出台不久的东汽公司“十二五”规划,已把战略重点目标瞄准风、光、储能项目。“着眼未来,我们必须从风能、太阳能出发,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说。
驱车穿行在高楼耸立的成都高新区,“西门子”、“英特尔”、“联想”等知名企业的招牌,十分醒目。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它不仅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服务平台的聚集地,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新高地。”
2010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9%。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市、州增至11个,初步形成了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辐射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
在重生中崛起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承接产业转移是重要推动因素。
今年春节刚过,投资总额近7亿元的10个电子配套项目集体落户成都。“富士康、仁宝、纬创已经来了,我们再不加快就晚了。”加百裕(昆山)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光镕认为,电子信息配套企业“西进”势不可挡。
震后3年来,是四川利用外资数量最多、引进省外投资最多的时期:引进内资,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达69%;世界500强企业入川,2007年有111家,去年底跃升至161家。
在带来利税收入的同时,新进企业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灾区劳动力就地转移。
4月20日,入驻绵竹汉旺无锡工业园的桥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向东汽集团起运了第一批铸造产品,标志着该企业全面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被地震夺去了右臂的邱丽是桥联锡旺的一名职工,“公司没有因为伤残将我拒之门外,反而给了我很宽松的工作平台。”如今的邱丽,已能熟练运用左手敲打键盘,准确记录各种零部件的使用情况。
以开放合作推动重建、促进发展,以对口支援为起点形成的长期合作机制成为四川灾后重建和更好更快发展的一大特色。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四川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中西部地区首位,实际到位外资跃居全国第九位,外经合作营业额名列各省区市前5位。
青川的即食香辣黑木耳,如今在宁波很受欢迎。川珍实业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唐述军说,以前花钱也难以打开浙江市场,现在依托对口援建平台,公司销售网络迅速扩散到了长三角地区。
对口援建基本结束,对口合作拉开序幕。2010年3月26日,四川在山东济南举办产业合作对接会,33个项目成功对接,涉及金额71.5亿元。烟台俊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增资1.2亿元,在北川—山东工业园区新建LED项目。项目负责人徐文俊表示,落户北川,可为企业日渐局促的发展空间“解困”,更可得益北川的名气、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及广阔的西部市场。
从“输血”到“造血”,从“硬件”到“软件”,从对口援建到对口合作,四川与各援建省市以援建感情为纽带,不断向纵深推进合作。如今,已有3个援建省与四川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11个省市与受援县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4月29日,四川省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向家坝灌区引水隧洞工程正式开工,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宏伟工程正式起步。
3年重建,灾难中站立,豪迈中跨越,四川大地正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华振兴的雄浑交响,由此增添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