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资阳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瞩目: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入驻资阳,母亲河——九曲河综合整治正式动工,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行动”让农村面貌一新,干部“双挂双派”工作活力纷呈……资阳,这个唯一同时连接成渝的“双核”,正在加速发展。
在资阳,一个亮点是:干部队伍齐心协力,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资阳的变化就是依靠干部队伍这个“决定因素”。而这支队伍主动性、积极性的来源之一,是市委对干部的贴心关爱。
2010年3月,一项关心分居干部的“团聚工程”在资阳启动。一种情怀:关心爱护 以人为本对于“团聚工程”,市委书记李佳有自己的见解,“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机关干部职工两地分居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分期分批逐步解决”。
“1998年资阳成立地区的时候,我从内江抽调过来,老公、孩子至今在内江。”资阳交通运输局干部谢军吐露心声,“工作上累点不算什么,就是希望能尽早结束两地分居,与家人团聚”。
干部职工跨区域调动家属,牵涉的是两个地方多个部门协调。这对普通干部职工来说,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坎。
“干部职工有后顾之忧,如何全心全意谋发展?”资阳市把这个问题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立足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在全省首次将市级机关分居干部职工安置纳入全市统筹,拟用3年时间统筹编制、双向选择、集中安置。
一套制度:公开透明 双向选择
根据调查摸底,市级机关需安置的干部职工家属中,市内占73.6%,省级部门占1.6%,省内其他市州占21.6%,省外占3.2%,安置工作需协调的市级部门(单位)就达55个,各部门(单位)之间、市州甚至跨省间的协调难度更大。
市委“团聚工程”领导小组为此精心编制了一套规范的制度。对其中涉及的核心问题——编制,市委根据各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千方百计落实安置指标。
在操作过程中,采取 “志愿填报”,“档案投档”,“单位个人双向选择”、安置政策、指标、程序、过程、结果“五个公开”等,一项项新办法在“团聚工程”中成功运用。
在确保安置对象单位编制性质、人员身份、财政拨款形式三不变的前提下,安置工作充分考虑了个人工作经历与专业特长。 安置对象如在政法部门或从事卫生、教育工作的,原则上在本系统内相同性质单位解决,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原则上对口安置。一位接受安置的干部告诉记者:“工作上什么都不变,唯一变化的就是家人间的距离更近了,工作劲头更足了。”
全市统筹的65名安置对象中,第一、二志愿成功安置的有56人,占安置总人数86%。
中秋节前,第一批次65名安置对象全部确定接收单位,月圆之时,65个家庭期盼已久的团圆之梦变为现实。
一个结果:激发活力 双方满意
天伦之乐乃人间至乐,无数小家庭的温暖,才会有资阳这个大家庭的幸福。
9月21日,中秋节前一天,李佳意外收到一名普通干部的感谢信,信中这样说到,“今天,我已正式接到通知,离我千里之遥、远在云南省楚雄州工作的妻子即将调到资阳工作,这是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市委实施‘团聚工程’使我们夫妻实现了团圆梦,我们全家感激万分!”
许多干部职工纷纷在 “资阳网”的“我有话对书记(市长)说”栏目上发帖,一位网友说,“关心普通干部职工的团聚,是人文关怀的起步。在资阳工作,我们觉得有盼头。”
安置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1%,45岁以下占88%,不仅解决了干部分居问题,而且优化了市级部门干部队伍结构。市检察院负责人说,“实施双向选择,让我们选到了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的熟手,对我们的队伍是有益的补充。”(实习记者 刘宏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