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村转社区”越来越多。作为武汉市最大的“村转社区”,汉阳区江欣苑社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领产业发展、培育先进文化,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转社区”成功转型的样本。
今年“七一”,江欣苑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近日,记者走进江欣苑,探访其通过党建推动“村转社区”治理的经验。
党建引领
建网格党支部,当群众主心骨
“我们社区的党员原来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政治素养不高,且都为生计奔忙,如果固定时间、地点开会学习,可能会给大家造成不便。”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在江欣苑,社区采取党日集中与平时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送学上门、制作手机端学习网页、组织订阅“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确保行动不便、拆迁在外、请假困难的党员随时随地可看、可听、可学。
该社区现有党员154人,下辖6个网格党支部。每年初,针对“村转”过程中突出的拆迁难、安置难、就业难、稳定收入难和管理服务难等问题,社区党委用活用足武汉市每年为社区配置的20万元惠民资金,公开承诺为群众办理15至20件实事。每一位班子成员、每一名党员也要做出为民服务承诺,并发布在社区公告栏上,年底就承诺完成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双重评议。
在村湾拆迁中,村委班子成员每周与党员、村民代表电话沟通联系一次,每月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重大问题,还建立党员QQ群,随时在网上发布信息、沟通情况,当好群众的“主心骨”。
现在,江欣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延伸到了每个楼栋和单元。在每个单元楼道口设置“七色信息牌”,按照年龄、性别、生育、户籍等情况将居民划分为7类群体,并用七色卡片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依据“七色信息牌”信息,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方玲博是江欣苑社区专职网格员,也是网格党支部书记。她每天早上都要在负责的楼栋周边走一走、转一转,哪家老人得了什么病、哪家孩子成绩怎么样,她都十分清楚。在江欣苑,像方玲博这样的网格员有200余人,他们通过“一日两巡”与群众拉家常,第一时间了解、发现和处理群众的急难困苦,形成了发现、上报、解决、反馈问题的机制。
江欣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由管理村务向服务居民转变,他们在服务居民过程中探索出“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树立小典型、化解小纠纷”的“五小工作法”。每当社区居民出现异常情况,社区干部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居民群众有了急事、难事、烦心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居民过去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办好的事,如今在“一站式”党群服务大厅都能办结。
党员带动
探索致富路径,培育文化基地
“给社区居民看得见的实惠才是‘硬道理’,如果群众荷包鼓不起来,就是基层党组织无能,就要‘下课’。”胡明荣说,在江欣苑这样一个有2000多名“失地、失业、失收”农民的还建小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将是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让拆迁群众的荷包鼓起来的重任,就落到了江欣苑社区党委的肩上。为此,社区党委打出组合拳,开展“党员三带”行动,即党员带头创新、带动创业、带领致富,并建成全国首家由社区自筹资金打造的非遗传承园“党员三带”基地。现在,在江欣苑非遗传承园,高龙、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54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在此“安家”,居民们靠着老祖宗的老手艺端上了新饭碗。
江欣苑社区党委还组织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岗位供需会等多种活动,请党员带头人现身说法,帮助社区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就业。比如,党员杜志尧自费参加专业培训,然后带领居民掌握绿化技能;党员赵杰带领社区居民参与国际博览中心物业服务,带动就业2000多人次;党员沈艳玲组织100多名“泥腿子”放下锄头,拿起绣花针学汉绣,实现就业转型。
目前,江欣苑社区非遗文化、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等几个产业红红火火,居民福利分红人均每年近4万元,居民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彻底摆脱了“三失”困境。
在汉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革鸿看来,江欣苑基层党建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能够在带领群众致富之余,用先进文化凝聚起“村转社区”的人心。
“分得拆迁款后,一些居民常常赌博打牌,我看着心急,提出借助国家非遗传承园平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凝聚、引领和再造新型农民,组建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高龙表演艺术团等18个群众性团体,用文体活动将群众拉下牌桌。”胡明荣说,现在的江欣苑社区,常年没有一起赌博案件。
除此之外,江欣苑还推出了“社区之歌”“江欣苑故事”“居民家事点点歌”等文化品牌,《社区报》进门入户,发展了“赛家风”公益联盟等32个“微团队”,先进文化成了社区主流。
从农村到社区,从村民变居民,在党建引领之下,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村转社区”成功转型,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1日 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