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各级党组织就如何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领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
名山区把抓党建作为区委书记履行职责的首要责任,专题研究落实干部作风建设、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等重点工作,将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精神,切实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服务群众,“群众夜话”倾听诉求,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功能型”党支部上贴中心、下贴民心,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服务基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党建融入乡土文化,从与群众最贴近的文化生活着手,丰富群众生活、凝聚民心;
服务发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各级党组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增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党建与产业共融并进。
服务群众
“功能型”党支部上贴中心下贴民心
近日,蒙阳镇社区党委志愿者支部联合名山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志愿者走进蒙阳镇律沟村,为17名留守儿童、3名空巢老人、40名少年儿童举办了生日派对。
这是志愿者支部的一个常态活动——“有爱,生日不孤单”,党员志愿者联合社会爱心企业或组织,每月走进一个乡村,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度过一个有意义、难忘的生日。
党员志愿者支部是蒙阳镇社区党委6个“功能型”党支部之一,加上自主创业、茶叶产业、关爱、工商联、个体协会等支部,共有823名党员被吸纳进来。但社区党委的“地盘”远不止这些,作为灾后重建孵化的本土社会组织,社区党委今年还成立了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群团组织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党委是一个平台,为各支部开展活动搭台唱戏。”蒙阳镇社区党委副书记高仕全说。社区各支部根据实际围绕服务开展活动,与10余家社会组织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快乐星期天”学习营、国庆七天乐等品牌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因为我们一直外出务工,9岁的女儿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以前到了周末,孩子的学习和娱乐爷爷奶奶有心无力。”蒙阳镇安坪村村民陈女士说,有了社区的“快乐星期天”学习营,孩子可以在里面安全健康地学习娱乐。
这个由蒙阳镇社区志愿者党支部、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的“快乐星期天”学习营,是在名山区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支持下,承接的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它的“大本营”在名山区蒙阳镇安坪村,主要任务是向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星期天学习辅导以及饮食卫生、交通、游泳等安全教育等。
“以前我一个人过周末很孤独,在营地我可以结识新朋友,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小营员张婷说,在“快乐星期天”学习营里,她很快乐。
“根据社区党组织的定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丰富的活动服务群众。”名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此,蒙阳镇社区党委紧贴名山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从服务群众角度出发,一方面夯实组织基础,常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另一方面凝聚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紧密“跨界”互补合作,有益补充党委政府工作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据悉,除了蒙阳镇社区党委,名山区根据兴趣、行业、地域特点,分类建立了145支服务型、专业型、临时型党员服务队,吸纳党员2300余名,深入一线开展志愿服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党员服务网络体系。
服务基层
党建工作融入群众文化生活
“这个卒我下错了,让我悔一次棋。”
“不行哦,将军就将军了,咋个能这样。”
12日,在解放乡银木村的“文化院落”里,几名吃过午饭的村民在院子里下象棋。在一旁看书的吴云苏看到有人要悔棋,主持“公道”。
这里是解放乡今年打造的10个“文化院落”之一,村民可以在此休闲娱乐、召开户长会,村关工委的“五老”志愿者也来到这里辅导学生。
“我万万没想到,重建后的新家成为了乡上的‘文化院落’,我还进了乡文联,成了书法美术协会成员。”院子的主人梁文全感叹今年的变化。
把党建文化同群众文化有机结合,解放乡不仅恢复利用了乡党校、开办了农民夜校、出版《月岗之上》刊物,还成立了全省首个乡级文联组织。乡上刮起了“文艺风”,乡土文化带活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不利于凝聚人心,还阻碍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解放乡党委副书记吴荣毅坦言,乡上提出建设“生态之乡、文化之乡”,这就要以党的建设为统揽,通过党建工作与文化工作的融合,以纯正的党风政风带动纯正的民风,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支持和参与。
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繁荣着乡土文化、净化着社会风气,党的优良文化凝聚了群众的思想。解放乡文联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吸引了187名村民加入了文学创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婚庆民俗5个文艺协会。
依托于此,解放乡今年开始不定期在各村轮流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目前已经在吴岗村、银木村、高岗村分别开展了“建设美丽新家园”、“践行群众路线、走到群众中间”、“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家园”3次感恩教育活动,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跳出党建抓党建,名山区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入手,将党建工作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中,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和搭建文化活动载体,使群众生活更加和谐、更有质量、更加幸福,既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了社会主义新风尚,又增强了群众感恩重建的意识,助推了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
“党建工作融入文化生活,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无形中凝聚了干部群众的共识。”名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党建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益处良多,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创新,以党的优良文化凝聚民心。
服务发展
党建带动产业发展助民增收
花卉苗木、茶叶、畜禽养殖是茅河乡的支柱产业。早在2012年,该乡通过创新党组织设施模式,成立了乡党委“两新”组织党总支和产业发展办公室。党总支下设茶叶产业、畜禽养殖、花卉苗木3个产业党支部,按照产、供、销不同功能,每个支部下设3个功能型党小组。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发展情况如何?
12日,在茅河乡香水村村委会前,一棵棵桂花树按照大小,整齐地堆放在院坝里。
“过几天就有外地的老板过来收了。”村委会主任、香水苗木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经理丁华悉心照料着这些桂花树。
每年,香水村销往全国各地的花卉苗木达到上千万株。合作社在负责扶持和壮大全村产业的同时,需要不断寻找销售渠道,以此带动村民增收。
这只是茅河乡各产业党支部发挥作用的缩影。随着茅河乡各个产业的发展,各类专合组织大量建立,全乡有各类在册专合组织43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对上下游的纽带作用,推动了3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建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实现了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和作用专业化。
“两年的探索实践,乡上形成了抱团取暖、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党组织格局,我们已创建为名山区产业党建示范片。”茅河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上正着力谋划增设乡村旅游党支部,进一步拓展产业党支部的效应。
推动发展是各级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名山区利用当地产业特点,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将党员聚在产业链,将人才用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
“必须以组织覆盖来推动工作覆盖,同时推动组织设置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党组织体系。”名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工作中,该区将继续拓宽思路,推动产业党支部和行业协会的融合发展,以一个声音、一个方向带领群众奔康致富。
倾听民声
“群众夜话”架起干群连心桥
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名山区不断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调处机制,各级党员干部利用晚间、周末和农闲时间,采取“群众夜话”的方式,坚持每月到联系对象和农户家中倾听意见建议。
“我认为在‘群众夜话’中,自己的作风转变了,与群众的关系更近了。”茅河乡党委副书记、乡纪委书记彭书洋说,“夜话”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很快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全乡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200余名群众的意见建议。
作为问政于民的重要方式,名山区各级党员干部在“群众夜话”中贴近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在重建中遇到的难题,发挥了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干部和群众在“夜话”中,话出了感情、话短了距离、话清了政策、话出了稳定,涉及群众灾后重建、建房贷款、温暖过冬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有力助推了灾后恢复重建,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带来的成效。
在“群众夜话”活动中,名山区实现了区级领导“群众夜话”192个村17个社区全覆盖,部门乡镇科级干部和群众工作组成员“群众夜话”1264个村民小组全覆盖,部门乡镇一般干部“群众夜话”12723户灾后重建户全覆盖,干部的参与率和农户的覆盖率均达到100%。
名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活动中,该区探索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惠及民生新机制,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了,帮群众解了燃眉之急,群众才会从心里感到满意。”
记者 张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