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聚焦老旧小区、家属房管线、雨污、照明、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破损、老旧、缺失等问题,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立足群众“急难愁盼”,按照“基础设施全到位、城市功能全配套、自管意识全提升”的标准,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施第一批8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实现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聚焦共建共治,变“整治”为“共治”,解决群众参与之难。按照“居民主体、政府引领、多方参与”的原则,聚焦群众需求发动群众参与,着力在群众最期盼的事上想办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小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找准基层治理“薄弱环节”,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全覆盖建立39个小区党组织,推选党员网格长、党员楼长120余名,构建“镇-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组织体系,将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宣传、沟通服务等延伸至小区“神经末梢”。二是突出问需于民,充分发挥党员、退休职工、“社区能人”在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开展政策宣传30余次,召开坝坝会、座谈会等40余次,收集征集居民群众相关利益诉求、意见建议300余条,组织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把“政府配菜”变成“居民点菜”,做到“改不改、改哪里、怎么改”群众说了算,确保小区改造能“改到百姓心坎儿上”。三是搭建沟通平台,镇党委指导健全小区改造协商议事规则,组织社区、承建单位、居民代表、网格员等成立小区改造议事会,围绕小区改造方案、居民诉求、项目实施等方面开展议事协商票决,议事通过后报镇党委审批通过后执行,并及时将议事结果通过微信群、QQ群等更新发布协商动态,避免“决策黑箱”,畅通群众交流渠道。
聚焦重塑形态,变“零星”为“整体”,突破反复修补之困。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的要求,实现一次改造、全面见效。一是积极谋划部署,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住建局长、九襄镇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社区书记为组员的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采取“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方式,先啃硬骨头,先建示范点,按时序滚动推进,确定8个第一批改造小区,投入资金1000万元,“一区一策”明确改造重点、制定改造方案。二是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理飞线、清淤积、除杂物、拆违建”整治空间环境,实施修复管网、疏通管道、雨污分流等“看不见”的隐蔽工程,做好地面铺设、管线序化等“看得见”的功能建设,共更换、疏通、改造管线3000余米,拆除违建60余处,重铺、硬化地面1万余平方米,搭建坡屋面700余户,改造面积2.23万平方米,推动实现地下、地面、地上一次动工,全面提升。三是提升配套设施,统筹外立面、楼道、道路、绿化等科学合理地施工改造,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汽车充电桩、快递驿站等新技术、新理念,规划小区停车位70个,规范电动车充电棚6处,疏通消防通道、增设消防设施、配置移动式灭火器材24个,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10个,修缮、添置路灯90余盏,新增养老、托育、快递收发等便民设施3个。
聚焦激发活力,变“输血”为“造血”,破解后续发展之忧。老旧小区三分改七分管,改只是基础,管才是关键。一是用活小区党组织、“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率带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带头交费,做好居民思想工作,逐步培养居民“花钱买服务”意识,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后续管理规范有序。二是探索社区领办集体经济,成立物业服务中心,聘请保洁、保安等工作人员来开展社区服务管理,通过财政奖补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社区从集体经济划拨一点等方式,解决改造小区后续物业和管护维护资金。三是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围绕“党建+网格长+志愿服务+居民自治”主题,以党建引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为抓手,“一月一主题”组织开展卫生整治、防诈宣讲、志愿服务等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小区意识”,示范引领小区居民从“在小区”到“为小区”,推动形成“有事大家议、小区大家管”的共治共管工作格局。
|